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打开国内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科技新闻都与互联网有关,除此之外,便很难看到其他领域的科技新闻。当然,这不仅限于新闻门户,还包括那些被归类为科技的独立资讯网站与公众号自媒体。
经常关注这类媒体,徜徉在或是互联网大厂,或是软硬件巨头,或是新造车势力的最新动向中,总会让多年接受“理化生”等科技学科教育的我们对“科技”一词的理解产生巨大的撕裂感:仿佛现而今的科技繁荣就只仰赖互联网,亦即信息技术、计算科学。而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似乎眼下原始而拙劣的人机交互距离真正步入赛博朋克前夜也只差一套马斯克的脑机接口了。
问题是,其他科技新闻都去哪了?
转移阵地,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参考消息这些官方网络媒体的科技频道去看一看,顿时感到画风硬朗了许多,大有理综那味了。如果你再饶有兴趣地翻上两眼由科技部主管、科技日报社主办的中国科技网,我相信,虽然你看不懂,但一定大受震撼,因为这才是科技新闻该有的样子!
显然,官方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对于“科技”的定义有所不同,“科技”在互联网语境下似乎有所特指。与其称“科技”,不如说是“消费互联网”或“消费类电子产品”,而“科技频道”、“科技网站”、“科技博客”抑或是“科技自媒体”,则可以统称为“TMT媒体”(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即数字新媒体产业)。
然而,读者并未发觉有何不妥,甚至还有些喜闻乐见。毕竟,星辰大海太远,手机Wi-Fi热被窝才是生活。茫然四顾,周遭与“科技”有关的好像也只剩各类被冠以“智能”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还有那注入到它们躯壳中的灵魂——互联网了。更何况,可能也没有哪一个行业比互联网更爱强调其与科技的关系了。做手机的叫科技公司,做社交的也叫科技公司,做电商、外卖、网约车、短视频、在线教育、直播,甚至做直播带货顺便交个朋友的统统叫科技公司,大有“万物皆可科技”之势。互联网行业显然为降低科技公司准入门槛,扩大科技从业人员规模,提高科技产品普及程度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互联网越是疯狂炫耀,越让我们犹豫,甚至开始怀疑:互联网真如它宣称的那般科技吗?20多年来,互联网与科技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以让互联网对科技如此念念不忘?
01 互联网:曾经的科技最高形态
讲道理,互联网曾经真挺科技的,甚至还有些高科技。
互联网的基础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基础是芯片。芯片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粮食”,是一切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制造高性能芯片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制造被誉为“人类工业文明皇冠上明珠”的航空发动机。计算机的诞生则一脚把人类踹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如果说蒸汽机与内燃机解放了人类的手脚,那么计算机则解放了人类的大脑。人们开始真正拥有了一个可以模拟思维的工具,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像人的工具。而我们的主角——互联网,则要在“阿帕网”(ARPAnet)军用转为民用的商业化之后,才真正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的高科技。中国人民感受到这些变化,则要在新千年之后,借助个人电脑与家庭宽带的普及,国内PC互联网初具规模。但PC互联网影响范围仍然有限,它还只是企事业单位办公与城市家庭娱乐的补充,今天之所谓“互联网”,其实指的是2010年后兴起并影响至今的移动互联网。这显然是一场比PC互联网更主动产业升级、更广泛人员参与、更深入社会民生的全民科技运动。
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摩尔定律在半导体领域持续发挥作用,芯片体积更小、性能更强、功耗更低,让手持设备拥有比肩PC的性能成为可能;而全面突围的存储、屏幕、触控、传感器与电池等技术,终于在某一历史时刻交汇,在天才乔布斯的手中演绎出最绚丽的魔法——iPhone。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缓缓揭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巨幕。而谷歌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的问世与开源则有如神助,标志着智能手机标准从此建立,为智能手机进入“生物大爆炸”提供了基因支持。产业链的成熟催生了小米、荣耀等手机新玩家,它们高举“互联网思维”大旗,追求极致性价比,让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人们用上了第一部智能手机。而4G的到来——网速提升,资费下降——则让离线彻底成为历史,从此,大规模数据传输和永久性联机成为现实。而在上述所有助攻之下,应用开发商们,穷尽想象,用尽手段,拼尽全力,终于为移动互联网大厦添上最出彩的一块瓦片。至此,人们首次拥有了一件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外置感官增强设备,通过智能手机,人们可以看得更远,知得更快,记得更牢,离得更近,时间开始变得碎片,距离不再构成问题。显然,智能手机是电子外设进化过程中的一道分水岭,它集前辈之大成于一身,精致小巧,终成全场景核心,又即将归于分布式,开启穿戴式设备、植入式设备之先河。